戴兆国

                   

 

一、个人简历

戴兆国,男,1971年生,安徽宣城人,中共党员,现任安徽师范大学yL23411永利官网登录教授,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学研究所副所长;2008年7月晋升教授;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学会理事,中国朱子学会理事,安徽省哲学学会副会长,安徽省孟子思想研究会副会长,出版著作5部,编著教材3部、主编教材1部,发表论文70余篇。

二、教育学习

1988.09-1992.07,安徽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学位;

1995.09-1998.07,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获哲学硕士学位;

1999.09-2002.07,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

1992.07-2002.09,皖南医学院社科部教师;

2002.07-,安徽师范大学yL23411永利官网登录工作;

2005.10-2007.10,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研究康德道德哲学;

2012.02-2015.04,担任安徽师范大学yL23411永利官网登录副院长;

2015.04-2020.06,担任安徽师范大学科研处副处长;

2020.07-至今,担任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副社长。

三、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道德哲学、中西哲学比较等。

四、讲授课程

1.本科生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哲学史。

2.硕士生课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中国哲学前沿问题研究;中国哲学原典中的智慧。

3.博士生课程:马克思早期经典著作研读。

五、课题项目

教学类:

1. 主持2007年度安徽省省级教学研究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项目批准号2007jyxm206;

2. 主持安徽师范大学校级精品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建设工作;

3. 参加房玫教授主持的安徽省教育厅教学研究课题《马哲原理重点难点研究和课件制作与使用》,项目批准号20011147;

4. 参加国家级精品课程“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建设项目(教高函〔2009〕21号),是主讲教师之二;

5. 参加省级研究生精品课程《中国哲学史》申报和建设工作,是主讲教师之一;

6. 参与校级精品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建设工作,主讲教师之二;

7.主持安徽省高校思政课建设工程思政理论课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实验基地20122013SZKJSGC5—2;

8. 2015年省级振兴计划重点教改及质量工程教研项目,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培育的实践研究2015jyxm068;

9.2019年安徽师范大学通识课程重点项目《中国哲学通论》

科研类:

1.主持安徽省青年基金研究项目 《儒家德性伦理与马克思伦理精神的比较研究》(2003jgw12);

2.主持安徽师范大学专项研究基金项目《朱熹四书学解释系统研究》(2004ZXZ10);

3.主持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康德伦理思想研究》(20060400356);

4.参加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当代中国的人学建设与人的发展》(03BZX016);

5. 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重点研究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07AKS003);

6.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08BZX002);

7. 参加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招标项目“我国古代和谐伦理思想研究”(2009JJD720021);

8.主持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从伦理价值维度探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出场路径”(AHSK09-10D86);

9.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康德道德哲学研究”(10FZX005);

10.主持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第一批重大项目(文化类)《建设文化强国背景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12&ZD004)子课题五“走向文化强国的道德基石——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11.入选2014年“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所申报的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分类教学改革研究”获得立项,资助类别: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项目批准号:14JDSZK081;

12.主持安徽省2016年社科规划项目“孟子与康德道德哲学比较融通研究”AHSKY2016D125;

13.主持2019年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孟子集释”19FZXB05319FZXB053。

14.主持安徽省2019年社科规划重点项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历史意义研究AHSKZ2019D009;

六、学术论文

1.《从郭店楚简看原始儒家德性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2002年《中国哲学》第6期转载;

2.《孟子与亚里士多德德性理论之比较》,《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2003年《伦理学》第7期转载;

3.《冯契伦理思想探析》,《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4.《德性伦理何以可能》,《晓庄学院学报》2002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2002年《伦理学》第11期转载;

5.《论价值观和唯物史观的统一》,《安徽师大学报》1999年第3期;

6.《论价值关系与唯物史观演变过程的一致性》,《淮北煤师院学报》2001年第2期;

7.《德性、规范与传统》,《学术界》2003年第5期;

8.《马克思伦理精神对现代性伦理建立之意义》,《江海学刊》2004年5期;

9.《马克思伦理精神的现代性审视》,《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10.《原本与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理论体系与教学体系关系辨证》,《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1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问题意识》,《学术界》2004年第4期;

12.《道德的可理解性与理解的道德性——伽达默尔诠释学的伦理意蕴》,《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13.《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路径之反思》,《江淮论坛》2006年第5期;

14.《论中国传统哲学经典诠释之方法——以<大学>文本诠释为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15.《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伦理价值维度》,《哲学动态》2007年第5期;

16.《伦理学中的悖论与悖论伦理学》,《学术界》2007年第1期;

17.《康德伦理学的奠基》,《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18.《德性伦理论要》,《伦理学研究》2007年第2期;

19.《论康德道德哲学的两种义务体系》,《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6期;

20.《牟宗三对康德道德哲学之批判——兼论中西哲学比较应有之心态》,《孔子研究》2007年第6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伦理学》2008年第4期转载;

21.《儒家仁道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22.《论道德悖论视域中的德福悖论》,《道德与文明》2008年第12期;

23.《康德道德哲学的历史维度》,《北京大学学报》2008年博士后论坛专刊;

24.《摩尔伦理学思想探析》,《哲学研究》2008年第1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伦理学》2009年第3期转载;

25.《中国哲学经典教学的方法和意义》,《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26.《伦理学:形式的?抑或实质的?——论马克斯·舍勒对康德道德哲学的批判》,《世界哲学》2009年第4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伦理学》2009年第9期转载;

27.《康德道德哲学思想的起源和理论转向》,《伦理学研究》2009年第5期;

28.《事理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必由之路》,《哲学研究》2010年第5期,谢地坤主编马克思主义专题研究文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29.《文化传统与安徽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精神探析》,兴皖学术文库(第五辑) 《面向十二五 新起点·新跨越 (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五届(2010)学术年会文集)》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4-24页;

30.《论当代中国哲学发展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31.《人永远走在向善的路上——论康德道德哲学的人类学意蕴》,伦理学研究2011年第4期;

3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会通的方向》,《学术界》2012年第2期;

33.《中西道德哲学的差异性——以孟子和康德为中心的考察》,《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12年第12期转载;

34.《文化自觉的双重维度》,《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2月17日;全国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人民网、人文社科网、中国文明网等全文转载;

35.《儒家生命哲学的四重维度》,《中国哲学史》2013年第3期;

36.《当代中国哲学形上学建构的理论自觉》,《哲学动态》2013年第5期;《具体形上学的思与辩——杨国荣哲学讨论集》,何锡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37.《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整体和谐理念》,《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6月3日,第6版,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在线、中国民族宗教网等网站转载;

38.《庄子生命哲学的元生态意象》,《光明日报》2013年7月17日国学论坛;

39.《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与文化强国》,《中国文化报》2013年10月16日,理论评论专栏。光明网、求是理论网、凤凰网等网站转载;

40.《新时代的国风与家风》,《中国文化报》2014年2月13日理论评论专栏。新华网、光明网、求是理论网、凤凰网等网站转载;

41.《呼唤道德自信促进人类善治》,《中国文化报》2014年7月1日理论评论专栏;

42. 《道德根基的反思与重构——何怀宏教授学术访谈录》,《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

43.《当代中国道德传统接续与重构的理论自觉》,《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伦理学》2014年第10期转载;

44.《文化自信信什么》,《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11月3日,哲学专版。华夏网,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网站、求是理论网,光明网、四川社会科学在线等转载;

45.《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分类教学模式探析——以安徽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为例》,《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年第11期;

46.《哲学形上学的返本与开新——杨国荣教授学术访谈录》,《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

47.《当代道德形上学理论建构的突破》,《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

48.《从<大学章句>引注考看朱熹经典诠释学的特点》,《东岳论丛》2015年第1期;

49.《<孟子>“心”概念辨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

50.《儒家礼文化思想与大学生素质养成》,《高校辅导员学刊》2015年第1期;

51.《从文化自觉视域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思想教育研究》2015年第2期;

52.《论灵魂——以身心关系为中心的讨论》,《江海学刊》2015年第3期;

53.《中国哲学的综合创新之路——陈来教授学术访谈录》,《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

54.《论当代儒家哲学本体论的建构》,《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

55.《贯彻习近平青年教育观 培养“四可”大学生》,《高校辅导员学刊》2016年第2期;

56.《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由之路》,《中国教育报》理论版2016年6月9日。搜狐、国史网等转载;

57.《发展特色之路创新中国学术》,《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7月12日,华夏网,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网站、求是理论网,光明网等转载;

58.《从康德和马克思的实践观看人的实践活动本性》,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

59.《<孟子>“四心”义考辨》,《河北学刊》2016年第5期;

60.《孟子仁政论新解》,《孔子研究》2017年第1期;

61.《人性能力与文化自觉》,《江汉论坛》2017年第6期;

62.《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孟子仁政理想的理论关联》,《学术界》2017年第10期;

63.《孟子君子观的四重面向》,《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第6期;

64.《论<孟子集注>中“孟告四辩”的义理诠释路径》,《孟子研究》,孟子研究院 中国孟子学会主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18年版,292-307页;

65.《孟子性善论与康德善良意志论之比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8年第5期,83-91页。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伦理学》2018年第12期转载;

66.《<大学>成人理想的现代诠释》,《高校辅导员学刊》2018年第5期;

67.《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资源和时代意义》,《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9年第4期;

68.《论具体形上学视域中人性能力的三重维度》,《贵州文史丛刊》2019己亥叁季刊;

69.《论酒性的绽放和人性澄明的四重关联》,《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20年第6期;

70.《论冯契智慧说的德性形而上学之维》,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6期,27-32。

71.《〈道德经〉 “和”论疏解》,管子学刊,2021年第1期,63-69页。

七、论著教材

著作:《心性与德性——孟子伦理思想的现代阐释》,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著作:《西方道德哲学著作解读》,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主编:《社会科学基础》,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编著:《哲学简论》,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参编:《西方哲学通论》,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参编:《中华国学义理经典导读》,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合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聂运麟主编,第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范畴3万字;

著作:《明理与敬义——康德道德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合著:《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主编:《形势与政策》,安徽省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材,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著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伦理价值维度探析》,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合著:《人性新谭》,安徽文艺出版社2017年版;

合著:《走向文化强国的道德基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新道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八、获奖情况

1.《从郭店楚简看原始儒家德性论》一文获2003年度安徽省高校社科研究成果二等奖;

2.《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获2005年安徽师范大学教学二等奖,本人排名第二;

3.著作:《心性与德性——孟子伦理思想的现代阐释》,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获得第七届安徽省图书奖三等奖,2007年;

4.2009年度安徽省优秀教师,安徽省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5.2010年“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校优秀教学成果奖(主持),安徽师范大学优秀教学奖二等奖(独);

6.论文“文化传统与安徽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精神探析”获得2010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征文二等奖;

7.《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导论》,2010年安徽省教学成果三等奖,第二参加者;

8.入选2010年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9.2011年安徽师范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

10.2011年安徽师范大学优秀教学奖一等奖(独);

11.2012年所在党支部获安徽师范大学优秀基层党组织,本人任支部书记;

12.论文《事理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必由之路》获2009-2010年安徽省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出版奖(社科类)二等奖;

13.哲学经典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的理论与实践,2012年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成果奖三等奖;

14.中华国学义理经典导读(教材),2015年安徽省教学成果奖三等奖,第二参与者;

15.入选2015年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

16.2019年度安徽师范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17.2019年度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分类教学模式创新的理论与实践;

18.安徽省2017-2018社会科学奖著作一等奖,《走向文化强国的道德基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新道德》(皖政秘2020(8号))。


点击: 时间:2015-03-26 编辑:陈孔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