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守正创新 书写华章

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始建于1973年,是安徽省首批“特优强”建设专业、学校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迄今累计培养毕业生5000余人,目前,该专业在校本科生400余人。多年来,学院秉承“思想至真、政治至善、教育至美”的院训,围绕“特色鲜明、省内领先、全国一流”的建设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取得了明显成效。近五年该专业毕业生年底就业率均达95%以上,近三年考研录取率达60%左右,名列学校各专业前茅。

以培养过程为抓手,率先使“本科生导师制”发挥效应

用什么培养人、怎样做到全过程育人?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强化教师的积极引导至关重要。早在2005年12月,在时任院长朱平教授的积极倡导下,学院就在全校率先探索并建立了“本科生导师制”。新生入学以后,学院就给每位本科生配备导师。导师既是本科生的学业导师,又是本科生的生活导师、人生导师。一年级,导师指导本科生进行“三字一话”训练;二年级,导师指导本科生博览群书并撰写读书笔记;三年级,导师指导本科生开展创新创业项目申报与教育研习实习活动;四年级,导师指导本科生进行毕业论文写作并针对性指导其完成考研或就业。同时,导师坚持思想教育四年不断线,整体设计、逐步推进。一年级进行适应教育,导师联合开展“大学之路”系列专题讲座,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二年级导师联合开展专业思想教育,端正学生专业思想,明确专业目标;三年级导师联合开展人身规划教育,明确学生未来发展规划;四年级导师联合开展职业指导和诚信感恩教育,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遇到困难去找导师、有喜讯也去找导师,成为学院一道亮丽的风景。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学院培育出一批批杰出英才。这里仅以第一批本科生导师制的受益者为例:王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5级本科毕业生,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多次获一等奖学金、“国家奖学金”,被评为第四届“感动师大·十佳大学生”、“安徽省三好学生”;2009年保送至南京师大中共党史专业攻读硕士学位,2015年博士研究生毕业并作为高层次人才留校任教,现为副教授。

以创新实验为依托,让“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出类拔萃

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本科教学工作的首要问题。开展创新实验活动是学院做出的重要选择。2009年12月,张奇才院长领衔申报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获得省级质量工程立项,实验区凸显本科教学以人才培养为中心、重视内涵发展的主旨思想。一是,围绕“什么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如何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这个中心任务,细化培养方案、推进课程改革,设置基本素质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创新培养课程等四大模块教学模式。二是,创新试验区通过学生学业导师制、教师教学激励制度多种办法,加强专任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技能训练和课题调研等方面的细致指导,着重从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教学过程监控、教学质量评估、教师教学水平评估、学生质量评价和社会评价信息反馈、落实教学质量责任和奖惩措施等方面加强监控,保障培养质量。三是,创新实验区探索“引进来战略”,借助校内外相关资源和平台,大力聘请专家学者走进本科生课堂讲授学术前沿话题,拓展理论视野,夯实基础知识。四是,创新试验区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开展作为实验区教学形式和活动形式的理论宣讲活动,就重大理论问题、社会关注的焦点、学生关注的热点向全校师生和社会群众进行宣讲。“理论宣讲”志愿服务活动紧跟时代步伐,围绕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大理论创新,以学生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基层的内容宣传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引导当代青年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学习者、信仰者、传播者和践行者,积极普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在校园内营造了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文化环境。如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的理论宣讲已成为享誉国内的一张名片,被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教育报、安徽日报、安徽电视台新闻联播等多家媒体广泛报道。创新实验区所培养的一批批“重品德、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活跃在高校、科研机构、政府机关或国有大型企业的舞台。

以强化技能为目标,首创的“小黑板进学院”成为时尚

如何培养人,怎样实现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这是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深刻发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师范专业。培养国家放心、人民满意的政治教师,这是本专业建设的底线要求。学院通过“听、说、读、写”多方路径强化专业技能、提升师范生基本功,尤其在“写”的方面抓得紧、落得实。“听、说、读、写”一体化,尽管“写”是最后一道抓手,但“写”的内涵源自听、说、读。听:学院举办系列讲座,帮助学生坚守崇高信仰、明晰教资改革、了解职业背景,明确成长路径。说:学院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举办师范生基本功大赛等,激发学生的理论思维、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读:学院举办“心享悦读”读书会,拓展学生的眼界、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帮助学生发现读书新乐趣和开拓阅读新思维。写:学院为每位学生免费配送一块小黑板,积极有效开展“小黑板进寝室板书训练”活动。学生在寝室可以随时训练板书能力,提高粉笔字水平。在多媒体时代,学生最容易偷懒的就是“写”。因此,学院做出硬性规定:一二年级学生每周练习至少十页钢笔字帖,并在《记录册》上练习书法、撰写读书笔记。一方面,有效监督学生的师范生从教技能的培养;另一方面,积极展示学生练习成果,达到互相学习你我共进的成效。此外,学院从2010级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生开始,实施“小黑板进学院”办法,各班级每周由班干安排书写内容,同学以团小组为单位轮流将书写好的小黑板送至学院一楼大厅展示。如今,当人们走进学院,会欣喜地发现一楼大厅时常聚集着欣赏“小黑板”的师生。

以保证质量为宗旨,最先实现“毕业论文答辩”全覆盖

怎样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学院重视质量标准建设,不断优化质量保障模式及体系结构,加强质量保障体系的组织、制度和队伍建设,尤其在本科生毕业论文把好质量关方面下了硬功夫。毕业论文写作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对学院本科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的全面检验。在高正礼院长的亲自指导下,学院突破常规毕业论文质量监控办法,在全校率先从2015届思想政治教育本科毕业生开始,实施“毕业论文答辩”全覆盖制度。其一,答辩前,本科毕业论文从选题、写作到答辩执行严格的规范流程,尤其强化和规范指导教师的指导过程及其指导记录,学院在督促学生对定稿毕业论文进行自查的基础上最后再统一查重。其二,答辩时,学院根据学生毕业论文的论题和研究内容的相关性进行分组,每小组不超过10人。各答辩小组设立答辩组长1人,答辩委员2-3人,答辩秘书1人。为保证答辩工作的公平公开,答辩小组成员所指导的学生实行回避制度,不得参与自己的组别答辩。答辩过程分为“陈述—提问—回答”三个环节。答辩学生以PPT形式就论文选题的由来与意义、研究重难点、创新点、研究不足等方面作汇报,答辩评委从专业角度进行提问、引导和分析,与答辩学生进行交流,并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其三,答辩后,各答辩小组讨论提出答辩成绩的意见,最终成绩则由教学副院长负责审核再报送学院院长审定而记入档案。严要求,出质量!多位学生的本科毕业论文在专业期刊获得发表。

重品德,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我们期待着学生的期待,快乐着学生的快乐。本专业108位学子爱心接力帮助残疾女孩朱麟洁求学圆梦的事迹,多次受到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安徽电视台、《安徽日报》的强烈关注和重点报道,并入选2011年11月“中国好人”评选。该事迹2017年5月1日又被中央电视台大型公益寻人栏目《等着我》在其 “致敬劳动者”特辑里以专访形式播出,展现了我校师生乐于奉献和勇担社会责任的良好精神风貌!梦未圆、路很长,我们仍在途中!

                               yL23411永利官网登录

                                 2019年3月

点击: 时间:2019-03-25 编辑:董雪琴  预审:bodazy